战国时期出现了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五行学派。邹衍将阴阳与五行结合起来,使之神秘化,用以说明天道人道的变化规律。据《史记》与《文选注》,邹衍的学说有三个要点:一,「深观阴阳消息」,以阴阳二气的消长说明季节的变化;二,「禨祥度制」,即天瑞天谴说;三,「五德转移」或称「终始五德」,以五行相生相胜解释朝代的兴衰。其说见于《吕氏春秋》的《应同》、《召类》两篇,谓帝王之兴先有祥瑞出现,并以五行之一为所尚之气色。如黄帝时现大螾大蝼,土气胜,色尚黄;禹之时草木不衰,木气胜,色尚青;汤之时有金刃生于水,金气胜,色尚白;文王时有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,火气胜,色尚赤;代火者必将水,色尚黑。从此形成了天文感应的以阴阳五行为特色的宇宙观与历史观。战国末年吕不韦主编的《吕氏春秋》十二纪,用阴阳五行说构造了一个形式严整的庞大的世界图式。在宗教思想方面,出现了五帝、五神、五祀说。秦国原有四帝崇拜(白帝、青帝、黄帝、炎帝)。十二纪的五帝是:黄帝居中,具土德;太皞居东方,具木德,主春,亦称青帝;炎帝居南方,具火德,主夏,亦称赤帝;少皞居西方,具金德,主秋,亦称白帝;颛顼居北方,具水德,主冬,亦称黑帝。十二纪又列五神(《淮南子》改称「五佐」),是五帝的辅佐神,句芒配太皞,祝融配炎帝,后土配黄帝,蓐收配少皞,玄冥配颛顼。五帝和五神崇拜是天帝崇拜衰弱和阴阳五行说、黄老崇拜流行的结果,它使天地作为至上神的地位模糊起来,因而汉代又有太一神出现。
………………..
神仙之说在战国中后期开始流行,它反映了人们逃避灾难、解脱生死、寻找世外桃源的愿望。《庄子》书中就有不食人间烟火、凌空飞行、长生不老的真人、神人。《楚辞》中有生动浪漫的神游故事。《史记‧封禅书》说,与邹衍同时,「宋毋忌、正伯侨、充尚、羡门、高最后,皆燕人,为方仙道,形皆销化,依于鬼神之事」,「燕齐海上之方士,传其术不能通,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,自此兴,不可胜数也」。燕齐东临大海,海市蜃楼的幻影,引出三神山(蓬莱、方丈、瀛洲)的传说,神仙方士以燕齐人居多。齐威王、宣王和燕昭王皆曾派人入海求三神山而未能至。神仙方术与贵族永享荣华的奢望相吻合,故多流行于权贵之中。这一时期的神仙传说属于一种宗教神话,不是一种独立的宗教,它的流行基于个人信仰,与国家宗教无直接关联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