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天道承负.因果报应 |
天道循环,善恶承负。这一教义,原始道教已加载《太平经》。何谓承负?《太平经》中有两种解释;其一,卷卅九说: 然,承者为前,负者为后,承者,乃谓先人本承天而行,小小失之,不自知,用日积久,相聚为多,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,连传被其灾,故前为承,后为负也。负者,乃先人负 于后生者也……。
意思是说,前人有过失,由后人来承受其过责;前人有负于后人,后人是无辜受过,这叩承负。换句话说,即前人惹祸,后人遭殃;如果是善的话,则是前人种树,则后人遮荫。
其二:卷七十三至八十五说: 元气恍惚自然,共凝为一,名为天也。分而生阴而成地,名为二也。因为 上天下地,阴阳相合施生人,名为三也。三统共生,长养凡物名为财,财共生 欲,欲共生邪,邪共生奸,奸共生猾,猾共生害而不止则乱败,败而不止不可 复理,困穷还返其本,故名为承负。
意思是说,天地人三统共生,长养财物,欲多则生奸邪,害而不止便会乱败,不可 复理还返于虚无,复归元气恍惚。这样的自然循环,也叫承负。
上述两种说法,前者是就一个家族内子孙祸福的根源而言,后者是指整个自然与社会的变化而言。
为什么会造成承负呢?《太平经》中也有两种说法:
其一:认为天道循环,自然有承负,因复过去,所以流其后世。卷十八至卅四中说:一小周十世,而一反初。意即十世为天道循环之一周,其一世祖有过失,便归其十一世的子孙受惩;或说十世祖以前的过失,均归十世祖以后的子孙受惩;或说:比若父母失至道德,有过于邻里,后生其子孙反为邻里所害,是即明承负也。卷卅七说:承负者,天有三部,帝王三万岁相流,臣承负三千岁,民三百岁。皆承负相及,一伏一起,随人政衰盛不绝。卷十八至卅四总之,承负的时间虽不相同,但前人之过均由后人受惩的说法一致。这样,个人的祸福便与个人行为之善恶无因果关系,一切听任天道循环,受其承负。
其二:认为古时并无承负之灾,因为古者大贤人本皆知自养之道,故得治意,少承负之失也,但到后世,因皆多绝匿其真要道之文,以浮华传学,违失天道之要意,故产生了承负之灾。
正是因为有这种由天道所决定的承负,所以凡人之行,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恶,或有力行恶反得善,使人从是常冤,蒙受无辜的苦难。那么怎样才能断止承负而免除厄运呢?卷四十中说:为人先生祖父母不容易也,当为后生者计,可毋使子孙有承负之厄。即人应为后世子孙着想而行善积德。卷卅九中说:天正是以承负之灾四流为重懮,于是天神使天师陈列天书,传人以道,只要信道,则承负之厄小大,悉且除矣。卷卅九中说:或有真得道,因能得度世去者,是人乃无承负之过。意即断承负可以得度成仙。
以上是早期道教的天道循环因果观念,认为人之祸福决于天道。因此应信天道.修真道,断承负,求登仙。
除相信天道承负外,也有相信现世因果报应的。如《太平经》卷九十二中说:承负之责最剧,故使人死善恶不复分别也,大咎在此。又说:如此言,为善复何益邪?为恶何伤乎哉?力行善,复何功邪?岂不是抹煞善恶,不能劝善规过.扬善止恶了吗?因而认为承负之说是反乱天道之辞,为天地所不喜悦,提出应以现世之善恶报应为教义。认为吉凶福祸乃是个人行为善恶的必然报应。《太平经》卷一百中说:善者自兴,恶者自病,吉凶之事,皆出于身,以类相呼,不失其身。天道无私,但行之所致。卷一百一中说:善者自兴,恶者自败。观此二象,思其利害。凡天下之事,各从其类,毛发之间,无有过差。认为上有日月照察,身中有心神与天音声相闻,有诸神疏记人的善恶,过无大小,天皆知之,到了一定的时候,天便校其善恶,予以赏罚。《太平经》卷一百十二说: 得善应善,善自相称举,得恶应恶,恶自相从。……务道求善,增年益寿,亦可长生。……天责人过,鬼神为使……罚恶赏善人所知,何不自改。天报有功,不与无德。
《老子想尔注》中也说:道设生以赏善,设死以威恶,行善,道随之。行恶,害随之也。不能积善行,精气自然与天不亲,生死之际,天不知也,死便真死,属地官去也。如能积善功,则精神与天通,设欲侵害者,天即救之。可以复生而长生仙寿。天上之神对善者则赐福.增寿,对恶者则降灾.减寿,还要把他的鬼魂下入黄泉 ,打入地狱。
这种善恶报应的宗教观念,在后世出现的很多道经中,都是被竭力加以阐发宣扬的内容,逐渐成为了一般道教徒信仰中最根本.最普遍.最渗透人心的教义。如 《太上感应篇》中说: 太上曰:福祸无门,惟人自召。善恶之报,如影随形。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,依人所犯轻重,以夺人算。……所谓善人.人皆敬之,天道佑之,福禄随之,众邪远之,神灵卫之,所作必成,神仙可冀。欲求天仙者,当立一千三百善,欲求地仙者,当立三百善。……夫心起 于善,善虽未为,而吉神已随之,或心起于恶,恶虽未为,而凶神已随之。
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中说: 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永无恶曜加临,常有吉神拥护。近报则在自己,远报则在儿孙。
上述承负与报应,在说法上虽有不同,但实质上都认为有客观存在的超自然.超社会的支配力.决定着人的命运,都是用有神信仰来约制.规范人的行为。在这样的教义的思想基础上,因而出现了宗教道德,出现了戒律.清规,出现了修心.修善.积德.修性等等的修持经法。如果不是虔诚的相信天道承负及善恶报应,则等于是不承认冥冥中有天神照察一切.主宰一切,也就无所谓修持,从而也就不是 道教徒了。
|
|
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