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教的一切经典,无不称其根本信仰为道。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与主宰者,它无所不包,无所不在,无时不存,是宇宙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的演化者。有了道才生成宇宙,宇宙生元气,元气演化而构成天地.阴阳.四时.五行,由此而化生万物。道教经书中对于道的解释很多,如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《太平经》卷十八至卅四中说:夫道何等也?万物之元首,不可得名者。六极之中,无道不能变化。元气行道,以生万物,天地大小,无不由道而生也。又说:道无奇辞,一阴一阳,为其用也。得其治者昌,失其治者乱;得其治者神且明,失其治者道不可行。凡事无大无小,皆守道而行,故无凶。今日失道,即致大乱。故阳安即万物自生,阴安即万物自成。卷六十八中说:夫道乃洞,无上无下,表无里,守其和气,名为神。又如早期五斗米道主要秘籍《老子想尔注》中说:一者道也,既在天地外,又入在天地间,而且往来人身中,散形为气,聚形为太上老君。又如东汉王阜《圣母碑》中说:老子道也,乃生于无形,起于太初之前,行于太素之元,浮游六虚,出入幽冥。综上所述,道教在创教之初,便已明确所谓道就是创世主,就是宇宙主宰者的代名词。以后道教的经书,也基本上不离其轨而循此演说。如唐吴筠《玄纲论》中说: 道者何也?虚无之系,造化之根,神明之本,天地之元。其大无外,其微无内。浩瀚无端,杳杳无际。至幽靡察,而大明垂光。至静无心,而品物有方。混漠无形,寂寥无声。万象以之生,五行以之成。生者无极,成者有兮。生生成成,今古不移,此之谓道也。宋谢守灏《混元皇帝圣记.序》说: 原夫大道玄寂.理极无为。上德冲虚,义该众妙。是以精凝真一,非假物以称生,形结九空,不待有而成体。含神太混,毓粹幽原。恍惚帝先,希微至极。故能真融金阙,教逸不言.惠涣玉京,慈光有物。二仪持以覆载,万品赖以滋荣。神冠阴阳,功成造化。先天地而独立,后尘劫而无昧。晋葛仙公(玄)《五千文经序》说: 老君体自然而然,生乎太无之先,起乎无因,经历天地终始,不可称载,穷乎无穷,极乎无极也。与大道而轮化,为天地而立根,布气于十方,抱道德之至纯,浩浩荡荡,不可名也。又《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》说: 大道无形,生育天地,大道无情,运行日月,大道无名,长养万物。吾不知其名,强名曰道。道书中这样的解释很多。总之,不论释道为生育天地之本源,或释为生生成成之规律,或释为一阴一阳之为用,或释为理极无为之理念,或释为导执令忘,引凡入圣,或直接释为散则为气,聚则成形的太上老君….,等等,归根究底,指的是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,就是神灵。宇宙一切皆由道所创造和主宰,这便是道教最根本的信仰。 与道并提的是德。道书中对德的解释也很多,如唐吴筠《玄纲论》中说: 德者何也?天地所禀,阴阳所资。经以五行,纬以四时。牧之以君,训之以师。幽明动植,咸畅其宜。泽流无穷,群生不知谢其功;惠加无极,百姓不知赖其力,此之谓德也。《自然经》中说:德言得者,谓得于道果。道教经书中多处解释为:道之在我者就是德。也有作社会道德解释的,如《玄纲论》中说:道德丧,则礼乐不能理也。《常清静经》中说:上士无争,下士好争,上德不德,下德执德,执着之者,不明道德。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,为有妄心。 在早期道教经典《太平经》中,认为道与德约制.驾御宇宙的一切,天.地.人三个范畴都离不开道德的维系。在《太平经》中道与德应用很广泛,常因所谈问题的范畴.性质不同,解释也便有不同。如谈自然界的问题,则说道为元气,德为自然演化;道为天,德为地;道为阴阳,德为五行;道主生,德主养等,如谈哲理.方技,则道与德又为真理.方法.技艺。如谈社会问题,则道德,又为社会伦理风尚。《太平经》总括道德的含意,往往说要道善德,是只能遵循而不可违背的。又往往把道德比作天之心,若人之有心。心即是君,是主宰者。唐吴筠《玄纲论》总括道德的含意说:道德者天地之祖;天地者万物之父;帝王者三才之主。然则道德.天地.帝王一也。诸经的说法都差不多,不管有多少解释,都排除不了道是非物质的宇宙本源,是天.地.人的主宰者;取得这种非物质本源的体性,便是德。而这种非物质的宇宙本源,凝聚起来便是最高天神。舍此,便不属于宗教的解释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