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北年人武河清,字禹襄(1812-1880),初从杨露禅学陈式老架太极拳,得
其大概。后禹襄赴温县陈家沟,拟访露禅之师陈长兴(1771-1853)求益。道经赵
保镇知长兴已老病(这年长兴已82 岁,越岁卒),时陈清萍在赵保镇教授陈式新
架太极拳,从青萍学新架月余,遍悉理法。澄清(其兄)于舞阳盐店得王宗岳(干
隆年间人)「太极拳谱」,禹襄得谱研究,更有发悟,以练拳心得发挥王氏旧谱之
义,为「十三势行功歌诀」作注解十条,名为「打手要言」;又衍为「十三势行
功心解」四则,并归纳锻炼要领为「身法十要」。其著作皆根据其本身的体验,
故简练精要,无一浮词。
禹甥李经纶,字亦畬(1832-1892),于1853 年始从禹襄学拳。亦畬研究太
极拳,仿禹襄实验之法,招致乡勇以自验其技,再笔录修订。亦畬之孙槐荫于1935
年在「太极拳谱序」中说:「此谱系先祖晚年所著,中经多次修改,方克完成。
每得一势巧妙,一着窍要,即书一贴于座右,比试揣摩,不断实验,逾数日觉有
不妥应修改,即撕下,另易他条,往复撕贴必至完善而始止,久之遂集成书。」
李亦畬的太极拳论文有:「五字诀」一篇、「撒放密诀」擎引松放七言四句、「走
架打手行功要言」一篇(阐述了走架即是打手、打手即是走架,练拳和推手相辅
相成之理)。近代太极拳的传布,以杨氏祖孙三代对教材教法不断创新之力为多,
而于拳理的钻研总结,首推武、李,较之王宗岳「太极拳论」之抽象性的概括,
亦不同于杨式大架和小架,学而化之,自成一派,其特点是:姿势紧凑,动作舒
缓,步法严格分清虚实,胸部、腹部的进退旋转始保持中正,完全是用内劲的虚
实转换和「内气潜转」来支配外形;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,不相逾越,出手不过
足尖。原来也有跳跃动作,到四传的郝月如(1877-1935)才改为不纵不跳;双摆
莲也改为不拍打脚面,这是为适应老年体弱者的需要而做的改革。
武式推手的步法,仅为进三步半、退三步半一种。
禹襄教读自娱,亦畬行医为业,均以儒生自居,在乡授徒极少。李所传以
同乡郝和(字为真,1849-1920)的技术最精。武式太极拳于民国初传入北京时,
有些人把它称做李架,待为真之子月如和其孙少如于1928 年间去南京、上海教
拳时,也有人称为郝架。月如遗有太极拳著作多篇。武、李后辈多不专研太极拳,
武术遂由郝氏传习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