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標題文件
 
無標題文件
 
◆ 投资好手气:谈压胜钱  ◆ その人の目つきを引き付けたい!  ◆ 恋をどのように経営するの?  ◆ 散户有财运但无财库  ◆ 天体运行与投资:水星  

仏教館>修行方法>佛法的修持
佛法的修持
 
佛法的修持

佛教的修行,含有实习、修养、实践之意。行者自身欲实现佛陀体验之境界,而专心精研修养,故特别重视修行方面,亦因而发展成各种详细之戒律条文、生活规范与精神之修养方法。如戒定慧等三学,正见、正定等八正道,苦集灭道等四谛。此外,佛教有所谓「八万四千法门」之称,然其主要者,即上述五乘佛法中所说之修行德目。至于大乘佛教,则以福德、智慧二者为其总纲领。

学佛修行的目的

  首先,我们必须确定释迦牟尼世尊说法四十九年,他的目的,就是在使众生转迷成悟,离苦得乐,使众生同成佛道。而我辈众生,研究经教,诵经念佛,守五戒十善,实践六度万行,其目的,也是在希求「转迷成悟」,「离苦得乐」;最后的究竟,希求「同成佛道」。

行的历程

  明了确定我们学佛修行的目的后,接着必须了解修行可能经过的历程。唐朝华严宗的清凉澄观大师,依「华严经」来告诉我们学佛成佛必经的四个阶段就是「信、解、行、证」。首先须信乐佛法,其次了解佛法,进而身体力行,最后证悟得果。而大、小乘对修行的阶位有不同的分判,但都可以分为「五位」来说明。

  小乘五位,即:

  1. 资粮位,又分三位:五停心、别相念(各别观察四念处)、总相念(总观察四念处)。
  2. 加行位,其位有四:暖位(未见智火,已得暖相)、顶位(观行转明,如登山顶悉皆明了)、忍位(于四谛法忍可乐修)、世第一位(虽未能证理,而于世间最胜),此四位加功用行,取证道果。
  3. 见道位,指声闻初果断三界见惑,见真空之理。
  4. 修道位,指第二、三果修四谛道法,断欲界思惑。
  5. 无学位,指声闻第四果阿罗汉,断尽三界见思惑,真理究竟,无法可学。

  大乘五位,又作唯识五位、唯识修道五位。唯识宗将大乘菩萨之阶位分为五等,即:

 

一、资粮位

  即含摄有漏善以达佛果之位。指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等诸位菩萨,以福德智慧为助道资粮,故称资粮位。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之菩萨阶位又称大乘三贤位。其中,十住偏重修理观,十行偏重修事观,十回向多修理事不二观。此类修行称为大乘顺解脱分,虽已能断除分别二执之现行,然对于能、所取之种子依旧潜伏未除,此系唯识五位中最初伏障之阶段。

 

二、加行位

  指四加行(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)位菩萨,由得福智资粮,加功用行而入见道(欢喜地),住真如位,称为加行位。即于资粮位所积集之善,更进一步为得无漏智而加力修行之位。此位能达「无二我」而「有二无我」之境界,然心中仍变带「如相」现前,故仍非实住之唯识境界,称为大乘顺抉择分。

 

三、通达位,又作见道位

  初地菩萨体会真如,智照于理,得见中道,故称通达位。即证得初无漏智,并体得真如理之位。此系修行第一大劫之成熟阶段,相当于初地之入心,故又称见道位。

 

四、修习位,又作修道位

  指二地至十地菩萨,得见道已,为断除障,复修习根本智,故称修习位。即于通达位证得真如理,再反复修习之位。

 

五、究竟位

  指妙觉佛证此果位,最极清净,更无有上,故称究竟位。即指佛果之位。

 

修持的方法

  一切的佛教修行方法,是可以戒定慧三无漏学来包含的。

  戒定慧三学,是学佛的基础,修此三学,可以断除烦惑,超凡入圣。释迦世尊曾说十六字偈曰: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」诸恶莫作是止恶,众善奉行是修善,自净其意是断惑,行此三者,即是修道。

  戒学就是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」,以此来收摄身口意三业,以便更进一步来「自净其意」(定学、慧学)。而五戒是消极的断恶,十善是积极的行善,以上二者,都是我们在家学佛人所应遵守的。至于出家众的戒律,比丘有二百五十戒,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,条文细密,成为专门学问,我们在家人初学佛者可不必研究。除了五戒十善外,八关斋戒、菩萨戒也都是四众弟子所必须修学的。而这些戒律的受持,都必须先依照受戒仪轨来受戒,再进一步深入了解各各戒的戒法、戒体、戒行、戒相,以及开遮持犯等细节,方能持戒清净。

  定学,即是修学禅定,令心专注于一对象,而达于不散乱之精神作用,或即指其凝然寂静之状态。其修学方法,依天台智者大师的「小止观」中所云,正修之前须具足二十五方便,二十五方便分为五科,即:

  1. 具五缘:持戒清净、衣食具足、闲居静处、息诸缘务、近善知识。
  2. 诃五欲:诃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五者。
  3. 弃五盖:弃贪欲、瞋恚、睡眠、掉悔、疑等五法。以五法盖覆心神,使不能发定慧,故称为盖。
  4. 调五事:调心不沈不浮、身不缓不急、息不涩不滑、眠不节不恣、食不饥不饱。
  5. 行五法:欲(即对此修行有好乐之心)、精进、念、巧慧、一心等五法。摩诃止观卷四中说:「此二十五法通为一切禅慧方便。诸观不同,故方便亦转。」具足此方便,则进入正修行。

  修定方法有多种,例如诵经、持咒、念佛、数息等皆可,但可以归纳为三种「止行」,即:

 

一、体真止

  乃针对空观而立。谓体达无明颠倒之妄,即是实相之真者,称为体真止。以其彻达因缘和合诸法空无自性,故能止息一切攀缘妄想而证空理;空即是真,故称为体真止。若达此境地,则发定、开慧眼,能见第一义,成就真谛三昧。

 

二、方便随缘止

  又作方便止、系缘守境止。乃针对假观而立。菩萨随缘历境,心安于俗谛而不动,称为方便随缘止。盖菩萨知空非空,故能善巧方便,随缘分别药病,以教化众生,并安于俗谛,心不为外境所动。此能开法眼,成就俗谛三昧。

 

三、息二边分别止

  又作制心止。乃针对中观而立。指不分别生死与涅盘、有与无等二边之相。盖前述之第一止偏于真,第二止偏于俗,俱不合于中道。既知真非真,则为空边寂静;知俗非俗,则为有边寂静,亦即息真俗二边而止于中谛。若达此境,则发中道定,开佛眼,成就中道三昧。

  以上都是从天台宗针对空、假、中三观所立之三种止行。若从不同宗派立场而论,则有许多不同修定、修止的方法,在此不多叙。

  慧学,梵语般若,翻译为智慧。这种智慧不是世俗的世智辩聪,而是由定力所证得的大智慧,无漏智慧。佛法与世间学问、宗教最大的不同,即在此「般若智慧」,因为一般的世间学问或宗教,都没说「一切法无我」、「缘起性空」。故知:慧学即是修学此「缘起性空」之理,将自己的身心状态与此空性相应,更进而明了一切万法无非皆是「无我、空性」。

  修学慧学,经论中常用修「毘婆舍那」、修「观」来说明。若从天台智者大师所立之天台三观来说,系对于一切的存在,可作三种观法,即空观、假观、中观,称为「空假中三观」。此乃依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所说「从假入空二谛观、从空入假平等观、中道第一义谛观」而立。即:

 

一、空观

  又作从假入空观、二谛观。空者,离性离相之义。谓观一念之心,不在内、不在外、不在中间,称之为空;由观一念空之故,而一空一切空,无假无中而不空;此因空、假、中三观能荡除三惑之相,以空观荡除见思之相,以假观荡除尘沙之相,以中观荡除无明之相,三相皆荡,即毕竟空,是为空观。简言之,自世俗常识之立场(假),进入宗教立场之真理(空),是为空观。

 

二、假观

  又作从空入假观、平等观。假者,无法不备之义。谓观一念之心,具足一切诸法,称之为假;由观一念假之故,而一假一切假,无空无中而不假;此因空、假、中三观皆能立法,以空观立真谛之法,以假观立俗谛之法,以中观立中谛之法,三法皆立,即为妙假,是为假观。简言之,不停滞于「空」,而进入佛智遍照之世俗境界,是为假观。

 

三、中观

  又作中道第一义谛观。中即中正,泯绝二边对待之义。谓观一念之心,非空非假,即空即假,称之为中;由观一念中之故,而一中一切中,无空无假而不中;此因空、假、中三观皆能泯绝对待,言空则空外无法,言假则假外无法,言中则中外无法,三者皆绝待,即为圆中,是为中观。简言之,不执空观、不执假观,空假圆融之大悲菩萨行,是为中道观。

 

  若将三观配于四教,则空观属藏、通二教。

 

  藏教分析一切心物之存在为无实体,而终归于空理,此即所谓之析空观;通教则更进一步,直接体达一切诸法如幻即空,而入于空理,此即体空观,此观能断除三界内所起之见思惑。然此等之空观偏向于空之一理,故称「但空观」;对此而言,别、圆二教之空观则称「不但空观」。但通教于利根、钝根二者修观时,有时会令利根者从但空观而进入不但空观,如别接通、圆接通即基于此种理由而来。

 

  假观属别教之观法。天台宗将假观分为二种,即:()生死假,即痴迷众生之情见。()建立假,即圣者以出世间之智眼所照之见。前记藏、通二教之空观,从假入空时之假,属生死假而未达建立假。别教之假观则为以空入假之观,于空之上,安立假差别,故为建立假。别教之特质即为观无量四谛而建立恒沙之佛法,以出假利生。另圆教之假观与别教之假观不同之处,即是别教将空、中二观别视,互不相即,且独立假观为对境,能断尘沙之惑;而圆教则视空、中二观为一,即空即中,以妙假为对境,能同时断除三惑。

 

  中观属圆教,为最高无上之观法。乃融合空、假二观,即三而一,即一而三,以观中道之理而圆解三谛,称为「不但中观」。对此而言,别教之中观则称「但中观」。别教修但中观者,须先于十住位修空观以破见思之惑,次于十行位修假观以破尘沙之惑后,方修中观(但中观)以破无明之惑,此时三观一心,几同于圆教之不但中观。

 

结语

  佛教的「修行」,可说为「以佛法道理,来修正我们身口意三业的行为」。因此,我们必须先了解学佛修行的最终目标是什么?它值不值得去学?若您认定其价值与意义,是自己所需要的,接着就必须明白修行的方法与修行可能会经历的过程,以确定修正身口意三业的标准何在,以免盲修瞎练,枉费功夫;或未证未得,却自以为已证已得,在佛法上,这称为「增上慢」,其结果是非常可怕的,且亦令人惋惜。所以,三无漏学的纲领,是可以用来判断自己所选择的修行方法是否正确无误?若不合乎此「无漏」(断烦恼、我执)的原则,皆非正法矣!

 

转载自佛陀教育基金会http://www.budaedu.org

 


 

飞黄腾达粉丝团成立啰!
快来给个『赞』加入我们,不定期发布最新讯息,提供您最有用最详尽的命理讯息!欢迎与我们互动,留下您的意见喔!
‧ (双人)爱情全部题目139点
‧ (测字)全部题目只要29点
‧ 超值专区全部题目只要9点
‧ 网友独享8题好康免费算!
‧ 会员独享30题免费算!
‧ 我的婚姻会幸福吗?
‧ 我的婚姻容易出现第三者吗?
‧ この一生に正財運と偏財運があるの?
‧ 我的婚姻中婆媳关系如何?

飛黄騰達開運ネットSUPERFATE は版権を有しておりますのでむやみにダウンロードやコピーしないで下さい
Email:service@superfate.com